目前建筑业工人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,由于年轻人不愿补充进来,项目用工出现断层,老龄化现象严重,且每年按照1岁的增幅在逐年增加。可以想象,未来5-10年,这一批工人干不动了,谁来干活?(细思极恐)
工人老龄化是国家加快推进建筑装配式的一个重要因素,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趋势,但工人老龄化问题更为迫切。将来劳动力不够,只能用机械、建筑机器人顶上,所以2020年8月住建部联合9部委发布“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”的文件,重点提到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术。BIM技术是建筑装配式的基础数据支持,获取到建筑精准尺寸,预制件厂开展流水线施工作业,然后把预制构件运到现场进行组装,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现场人力的投入。

目前比较热点的智能建造,也是基于此衍生出来的方向,发展建筑机器人,现在已有公司研发实施,先把一个建筑物的精准模型建好,然后给机器人设定好工人仿真模拟程序,模仿人力去实施作业,现在混凝土振捣、抹平、贴砖、清扫等十几款机器人已经研发出来。但不管建筑装配式还是智能建造,BIM都是基础应用技术,没有精准模型、精准数据,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是无法有效完成的。
先看一组数据:
国内80%的项目是逾期的,40%的项目是超预算的,90%的现场质量安全问题都是低级错误。
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,除了客观因素外,有多少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施工组织管理避免的。目前施工现场的信息化水平很低,纵然企业尤其是央企有很多管理规范,但缺少能真正执行好的人,现场管理决策的效率效果依然取决于项目经理的组织管理水平。
同样一个项目不同项目经理干,有的挣钱,有的赔钱,有的提前完工,有的逾期很久,有的组织顺畅没有窝工浪费,有的现场管理失控。
为什么不可以把一些分部分项施工组织标准化,提前在电脑虚拟建造演练一遍,严格把各工序科学地映射到数字空间中,把一些图纸碰撞、场布、复杂节点施工、机电管综等提前模拟优化好,指导现场施工,而不是凭借现场管理人员的大脑记忆与临场协调能力。

在项目合同框架下,通过施工模拟最大化保障各工序工种顺畅施工,减少因组织安排不当导致的窝工、材料浪费,减少因图纸错误造成的扯皮、材料浪费与工期延误。项目早一天完工比什么都强,毕竟现场一天的人材机租赁费用也不只几万元。
很多人觉得BIM没有用,是花架子,没有BIM的时候一样干活,其实有很大误区,借某位顶级甲方项目负责人的话说,“看不懂,学不会,不会管”。BIM技术应用不是一两个人的事,是一把手工程,是需要贯穿在整个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的,需要现场各岗位介入学习应用,所以不要认为我不搞技术,BIM就跟我没关系。
项目施工组织标准化是一个趋势,标准化的前提是建筑信息数字化,数字化的基础就是BIM技术。BIM技术是手段,降本增效是目的。项目管理人员不懂BIM,是制约项目或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,而不是BIM技术本身。
《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》国家标准中,明确要求:采用BIM 技术或者装配式技术的,招标文件中应当有明确要求;建设单位对承诺采用BIM技术或装配式技术的投标人应当适当设置加分条件。可以看出国家政策对于BIM技术的大力支持,重视和发展BIM技术人才。

正是因为BIM技术影响以后工程招投标,所以企业才不遗余力地培养BIM技术人才。
刚才讲到,BIM应用不是一两个人的事,是需要贯穿在整个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的,所以现场八大员均需学习与应用,掌握BIM技术除了能把项目工作做好,也对个人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,下面从职业晋升、薪资激励、转岗、兼职创收四方面介绍。
各地BIM应用政策逐渐落地,部分企业已经把是否具备BIM技能作为晋升项目经理或总工的必备条件。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开始试点要求使用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期应用管理,同时一些超异形的建筑利用传统设计、施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,未来的项目管理人员,将是兼备BIM技能的复合型人才。
项目八大员常规发展路径是员工-部门负责人-项目经理,掌握BIM新技能,提前在项目上应用实施,除了比同龄人获得更多更快的成长机会,如果公司组建BIM中心,还有机会回公司事业部发展,实现弯道超车。
很多公司对掌握BIM技术且考取图学会证书的员工,设定一定的薪资奖励。补助标准不同,少则几千元,多则上万元,有的是以涨工资的方式,有的是以一次性奖励方式。

注:很多大型企业均有补助,不一一列出。
目前全国对BIM人才的渴求非常强烈,中建、中铁、各大施工单位及设计院正在高薪招聘,跳槽换岗机会比较多。年轻人想要脱离现场,学习BIM技术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(以下是招聘网站截图)